发布时间:2023-02-09浏览次数:676
中新网信阳9月26日电 (杨大勇)第十一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9月26日开幕,来自海内外的宗亲、商界代表来到河南固始,寻根桑梓地,共叙血脉情。
图为开幕式现场。杨大勇摄
位于河南南部的固始县,素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称。从晋唐到两宋,固始先民多次大规模移民南迁,此地也被誉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特殊的血缘、文缘、史缘、地缘编织的精神纽带,将闽台同胞、海外侨胞同祖根地紧密相连,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独特根亲文化现象。
图为开幕式现场。杨大勇摄
当日,来自福建各地以及北京、上海、山西、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海南等地的嘉宾,台胞台属、华侨华人、两岸青年代表、全球姓氏宗亲代表,港澳台商界代表,以及来自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法国、英国、秘鲁等国的商会代表到固始寻根问祖。
据悉,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是河南省保留的22个节庆项目之一,并连续多年被国台办批准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成为中原与闽台及海外宗亲,心手相牵的亲情盛会和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平台。
“信阳是华夏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2000多年的深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根亲文化积淀。无数先民从这里出发,将中原文明的火种播撒到八闽大地,后裔渐次播迁至粤、台、港、澳和海外各地,为传播华夏文明、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信阳市市长陈志伟在致辞中说,“根在中原、根在信阳、根在固始,是众多海内外游子的心灵回响”。
本届根亲文化节由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完)
中新网拉萨9月26日电 (拉巴卓玛 刘瑜)每天往返1080级台阶,每月70万步,每年21万公里、绕地球5圈的严防死守是拉萨市布达拉宫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缑旭飞守护布达拉宫消防安全的日常。
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零火灾是底线。2017年3月,缑旭飞来到了布达拉宫模范消防大队工作。
缑旭飞在布达拉宫每日闭宫前会逐一检查酥油灯和香炉,将明火完全熄灭。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期间,他根据布达拉宫文物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文物建筑消防科研,撰写调研报告7篇,为西藏文物建筑火灾防控、火灾扑救以及高层文物建筑预防雷击、自动化消防设施建设、文物建筑智慧消防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持续优化灭火预案,创新研制水带背包,解决负重登山难题,有效缩短初战时间;带头设计13条总长1380米的供水干线,使消防车不出车库可直接供水加压;提出在酥油灯上增加提示标尺,要求宫殿内的酥油灯油面不得高于10cm,有效排除了香油外溢的风险,努力利用现代消防科学技术为布达拉宫搭建“防火墙”。
缑旭飞正在讲解消防知识。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缑旭飞将自己定位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员和民众的服务员,用实际行动团结各族人民,展现出了雪域火焰蓝的精神风貌。
2018年3月,独自来藏旅游的山东老太刘阿姨在游览布达拉宫时突发腿疾,瘫倒在地。正在巡逻执勤的缑旭飞及时发现了老人的异样,准备和队员一起送老人下山。远道而来的老人却面露遗憾,缑旭飞敏锐地捕捉到了老人的心理,提出可以背着她继续参观。就这样,在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中,缑旭飞一边背着老人,一边为她介绍宫殿的文物、历史,让老人的西藏之行不留遗憾。
工作间隙,他也经常帮助布达拉宫内的僧人劳动,搞好团结,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用新西藏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引导广大僧人,深化僧众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广大僧众成为维护布达拉宫殿安全稳定的自觉参与者和忠实支持者。
扎根基层灭火救援一线17年,处置灭火抢险救援任务上千起,缑旭飞练就了过硬的灭火救援技能,也始终践行着火焰蓝的忠诚与坚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