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5浏览次数:600
中新网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来自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苦盏中心的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邹跃(Zulfiyor Bakhtiyorov)结业时这样评价说。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环所)主办,于9月中下旬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古都西安等地举行,来自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0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历经半个月的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和培训、野外实践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访谈交流等课程后顺利结业。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合影。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谭亮成研究员具体承担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组织协调工作,他介绍说,本次培训班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环所、西安交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多明格斯山分校、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等中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7名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知名学者进行授课,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风尘堆积与全球变化、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与地下水环境演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及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树轮/石笋/湖沼与全球变化、加速器质谱技术及其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学员在树轮实验室参观学习。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在实验室参观和培训环节,学员们先后参观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加速器质谱中心、洞穴实验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树轮实验室及中国大陆环境钻探岩心库,并通过上机操作,逐一检验理论学习情况。
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培训班学员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延安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商洛柞水溶洞、渭南尧山国有林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理论学习的实践延伸,使学员能够将课堂教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培训班期间,学员们先后前往中煤航测遥感集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交流学习。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期间举行的丝路足球友谊赛精彩瞬间。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透露,2023丝路气候环境国际研讨会也在培训班期间举行,中外13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中外专家学者和培训班学员通过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既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者在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的研究能力,也促进中外学者在地球气候环境变化领域合作研究。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互相交流时均表示这次来中国培训不虚此行,理论和实践学习收获满满。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开展石笋野外现场教学。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邹跃表示,本届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不管是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种方法使参与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气候环境问题。同时,“本届培训班也是我们未来合作的催化剂,相信后续将会不断产生连锁反应。希望我们所有学员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得到共享和实施,从而扩展本项目的影响力”。
来自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的学员珊卡(Shankar Tripathi)说,他希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环所长期合作,特别是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开展相关树木年代学、石笋研究以及碳汇测量等工作,也期待通过科研合作加强尼中合作。
“经过这次强化培训,特别是由多位著名科学家带来的高质量授课和多个地点的访问交流,我对整个地球系统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子单元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从现在起,我将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气候环境问题。”来自埃及国家天文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员阿希玛(Alshymaa M. Guda)说。
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夏库拉特(Shukhrat Shukurov)学员建议,在未来的培训计划中能开展包括人为重金属废物对环境、水、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相关课程。
“感谢培训班给我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将地球系统数据可视化的过程。”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撒孔婉(Chawchai Sakonvan)学员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互动培训班,在这里可以讨论不同的科学问题并学习不同的文化。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班主任”谭亮成研究员总结指出,本届培训班通过多学科领域的学习和交流,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研究人员掌握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全球变化的核心科学问题,探索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方案,全面认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上,谭亮成研究员与学员讨论交流。中国科学院地环所 供图
谭亮成表示,本届培训班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环境变化科教合作,也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的具体行动。未来,中国科学院地环所将持续打造“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系列精品培训班,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更多学员带来优质气候环境研究课程,搭建该所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教育机构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科技合作平台。(完)
中新社广州10月2日电 (记者 王坚)广东多地2日清晨遭遇暴雨天气,广州录得最大降雨量超100毫米。同一时间,该省多地分别发布暴雨预警信号、雷雨大风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森林火险预警信号。
“又热、又大风、又大雨,真是见识了广东的‘下开水’。”到广州旅游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住在该市珠江新城的酒店,2日早晨看到乌云密布,倾盆大雨让他们一家上午参观动物园的计划只能作罢。
2日4时起,受弱冷空气影响,广东的中北部市县有强降水回波活动,广州、东莞、惠州等地遭遇暴雨。广州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2日一度启动广州市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截至当日9时20分,全省共有17个暴雨预警信号生效,其中,东源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
在广州市天河区,2日4时许至7时许,全区普遍出现了强雷雨,林和街录得3小时降雨量达105.6毫米,棠下街录得阵风16.9米/秒(7级)。此外,该市越秀、白云、花都、番禺等区也陆续遭遇暴雨。
暴雨过后,广东又继续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截至2日12时20分,全省84个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生效。
“早上下那么大雨,还以为可以降降温,没想到中午还这么热,都35℃了。”广州市民方先生表示,出门几分钟便已大汗淋漓。
广东省气象局表示,第14号台风“小犬”于2日8时加强至强台风级,其中心位于广州市东偏南方向约1500公里的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将于5日移入南海东北部海面,或逼近广东,在给广东带来风雨影响之前,会先导致广东的炎热天气逐步升级。(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