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3浏览次数:612
“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石榴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果中珍品、吉祥之物,为文人墨客所吟咏。
又是一年金秋时,位于山东枣庄峄城区的冠世榴园迎来绚烂丰收季。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察看石榴树种,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并来到石榴种植园中向老乡们询问今年石榴种植、收获和收入情况。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带你走进冠世榴园,感受千年古韵,看产业之笔如何绘就出多彩振兴画卷。
丝绸之路送来的奇珍异果
“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因为极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加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石榴在国内深受喜爱。
说起我国种植石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石榴原产于古代波斯及其周边地区,在西汉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引种之初首先种植在当时的都城长安上林苑等地,一度被视为奇珍异果。
汉成帝时期,丞相匡衡,也就是成语典故“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在年老返回枣庄峄城故里时,从皇家宫苑中引入石榴种。经当地百姓长期培育,这片区域逐渐发展成现在约12万亩的石榴园。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石榴产区之一,枣庄市峄城区由此成为山东石榴的发源地和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
冠世榴园 种质宝库
经过两千多年的栽培和选育, 依山傍水的冠世榴园不仅面积位居全国前列,还以株数之多、品色之全、果质之优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榴园”。冠世榴园也因此得名。
△冠世榴园中的石榴博览园。(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目前,这片“石榴王国”的石榴树超过500万株,品种多达48个,其中就包括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审石榴良种——秋艳。
早年间,峄城区传统石榴品种籽粒小、种仁硬,还经常裂果。当地科研人员历经10年努力,终于在2013年成功培育出“秋艳”这一石榴良种,治好了当地石榴产业的“裂嘴病”。
靠着这样的硬核实力,冠世榴园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现保存石榴种质432份,数量全国第一、世界前列。
△石榴园中的“峄州红”品种,曾在2019年北京世园会优质果品大赛中获金奖。(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2021年6月,枣庄市峄城区的500余颗石榴种子曾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90天。经过入土培植、发芽成长,这些“太空石榴苗”今年已经回到家乡,有望给“石榴王国”培育更多新品种。
千年榴园 累累硕果
今年5月,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古城西安,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棵象征友谊的石榴树,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千年友好交往的又一见证。
历经千年,当年异域“舶来”的奇珍异果,已经成为遍地开花的致富果、幸福果,体现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契合了中华文化中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
△石榴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石榴盆景产业。(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如今的冠世榴园,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石榴林果生产基地,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被打造为集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及观光游览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每年九月的石榴成熟时节,冠世榴园都会吸引八方来客。万亩榴园的累累硕果,在当地发展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一抹亮丽色彩。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刘会民 马喆
记者丨贾林 钟信伟
新华社重庆9月25日电 题:奔跑吧,我的村寨——重庆华溪村蹲点调研笔记
新华社记者李勇、王金涛、周文冲
溪流潺潺、鸟鸣啁啾,白雾萦绕着山间村寨,时而如玉带飘舞,时而如青烟袅袅,山脚下田地里的劳动身影随处可见。
这里是华溪村,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中益乡一座土家村寨,武陵山区一个曾经世代贫穷的小山村。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来到华溪村考察,了解该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鼓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
四年多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引领当地干部群众不停“奔跑”,2019年底华溪村全村实现脱贫,村寨一年一小变,四年大变样。近日,新华社记者来到这里蹲点调研,走近一个个“奔跑”者,感受村寨的精彩变迁。
这是8月28日拍摄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产业选准了” 黄精地里生“黄金”
村民马培清家院子旁,有一小片2018年底种下的黄精,杆茎上细长的绿叶,在微风中舒展摇曳。
“我们村第一批种的黄精还有200多亩,那场面才美呢。”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笑着说。
黄精是一种中药材,当地老百姓的读音很像“黄金”。黄精从种苗到采收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年,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都盼望着黄精变“黄金”。
“黄精能不能变成黄金我不敢说,但我确实离不开它了。”马培清的儿子陈朋笑着说。
陈朋过去在浙江打工,孩子读小学时举家回到老家华溪村。华溪村当时没有像样的产业,土地多为零碎的坡耕地,人均可耕地不足一亩,种地没多少收益。村里也曾发展过辣椒、菊花、竹笋、前胡等产业,但都收效一般。
陈朋刚开始偶尔打零工,赚了钱就去喝酒,“每天喝得‘二麻二麻’的”,终于把自己喝成了酒精肝,住院20多天,从此变成了贫困户。
“种黄精吧。”王祥生劝道。
当地山林里生长着野生黄精,有的村民会挖回家零散种植。后来经专家论证,华溪村有着适合黄精等中药材生长的绝佳环境。
2018年底开始,村里尝试以村集体为主体集中连片发展黄精产业,种苗、农资等成本由村集体投入,村民出土地、出劳力,参与日常管护。这既盘活了土地资源,还通过发放管护费、劳务费、利润分红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利益联结。
在王祥生的动员下,陈朋把自家6亩地流转给村集体种黄精,并负责黄精基地除草、剪枝等日常管护。
4月14日,村民陈朋在地里管护种植的黄精。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一般搞农业很难致富,你为什么喜欢种黄精呢?”记者有些疑惑。
“刚开始确实觉得种地没意思,可后来就离不开了。”陈朋笑着说。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黄精采收前,土地流转费、管护费、务工费等加起来,这几年已有3万多元入账,今年黄精收获时预计还能分红3.6万元。
在华溪村,和陈朋一样“痴迷”黄精的大有人在。30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晏雨露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却对农业科技孜孜以求。通过查资料、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让黄精苗生长周期缩短3个月的窍门,有了空前的成就感。
再过两三个月,总书记考察过的200多亩黄精就要收获了。
王祥生说:“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关心黄精产业发展,询问产业是否选准了,当时我回答‘产业选准了’。现在更有信心了,如今村里的黄精种植面积已经有730亩了。”
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如今,华溪村正在发展黄精、黄连、蜜蜂“两黄一蜂”等特色产业。2022年,全村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达19415元,比2014年翻了近两番。
村民的保障一年比一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华溪村考察时说:“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
村民李言碧家门前的水泥地面平整干净,屋后一大片的脆桃林郁郁葱葱。
李言碧在外打工时因车祸导致腿脚不便,只能带着10多岁的女儿回乡。但老家的木屋因多年无人居住而倒塌,只能租房住,不仅要支付年租金8000元,而且上下4层楼很不方便。
“过去的贫困户盖不起新房,只能在老房、危房里凑合,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村干部介绍说。
“现在这房是去年新建的。没有政府的支持,建房,想都不敢想。”李言碧说,村里给他争取了危房改造补贴2.5万元和农厕改造补贴1700元,又从村里的“两不愁三保障”基金中拿出5000元,加上他自筹的1万元,一座带厨房的平房就建了起来,新建的厕所就在平房旁边。
李言碧所说的“两不愁三保障”基金,是华溪村为防止农户返贫而设立的,是兜底救助的补充,也是保障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
“这几年华溪村进一步完善了‘两不愁三保障’机制,我们要让总书记感到更托底。”王祥生说。
“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的另一个功能是救急。村里易返贫致贫群众近九成都是得大病的,他们报销医疗费时可能因一时资金周转难而影响生活。去年,该基金帮扶了20多户这样的家庭,每人资助1000元。
这是8月28日拍摄的危房改造后的村民张剑峰家。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村集体经济是“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的源头活水。华溪村2017年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大米、蜂蜜、莼菜、脆李、药用木瓜等农产品销售以及旅游研学。
“公司将红利的93.6%分给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后者将所得6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30%作为‘两不愁三保障’基金、1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华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斌介绍。
眼看着黄精又要为村集体增加几百万元收入,王祥生说,村民的保障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
4月13日,在华溪村第五届分红大会上,村民在排队领取分红。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奔跑”成为村寨最热的词
在华溪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奔跑”,如今是华溪村最热的词。
采访中的一天上午,大雨滂沱。记者在村道上看到秦廷惠等村民穿着雨衣雨靴匆忙往家赶。一问才知道,早晨下小雨时,他们依然去地里干活了,现在下大雨才回来。
在华溪村,冒雨干农活不是新鲜事,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向前“奔跑”。
47岁的村民刘益洪18岁就到广东等地打工,这几年回村后就一直在“奔跑”。开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养蜂、务农,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乐在其中。
华溪村山峦起伏,野生草本、木本蜜源植物丰富,是中华蜂的“天堂”,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产业。如今经过村里组织的各种培训,养蜂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雨后的青山苍翠欲滴,刘益洪带着记者上山看蜂桶。沿着一条水渠壁向上走,穿过竹林和玉米地,在一处向外凸起的巨石之下,记者看到了两只圆形蜂桶,巨石为蜂桶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天然庇护。“深山里不通车,蜂桶要一只只背上山,深山中花多,蜂采百花蜜,酿的蜜又多又有营养。”刘益洪说。
刘益洪养了30多桶蜂,这是离他家最近的一处,其他都在深山中,他隔几天就进山管护一次,还在山里蜂桶边安上了摄像头,方便随时查看。
这段时间,刘益洪已经开始收获蜂蜜。“今年天气好,预计蜂蜜收得肯定比去年多。土蜂蜜不愁卖,去年340斤就留了一斤自己吃,其余全卖光了。”刘益洪笑着说。
养蜂只是刘益洪的“副业”,农家乐经营是他的主业。如今生意好时,每天五六辆大巴的客人来用餐,宵夜也火爆。刘益洪说:“虽然累,但很值。”
这是8月28日拍摄的华溪村村民开设的农家乐外景。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记者在华溪村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奔跑”的队伍。这两年回村的年轻人已接近30人,他们用不同方式实现着人生价值。
25岁的马前飞家在华溪村偏岩坝。三年前,为了照顾父母,他回到村里,将自家改成了农家乐,今年他预期收入能达七八万元。生意淡季时,他在村里参与集体务工,树苗嫁接、打枝等技术活主要都由他这样的年轻人干。
“奔跑”,是这座土家村寨的姿态,也是华溪村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大家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因为党的政策好,就必须努力向前‘奔跑’!”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说。